首先在这里说一下我的个人情况,这可能会对一些会计基础薄弱或者跨专业学习会计的同学一些信心。本人本科期间是在某211院校读工科专业,大三发现保研没有机会的时候开始考虑毕业以后干什么,我是在本专业研究生和会计研究生中进行纠结的,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考会计学研究生,这里真的不得不说,跨专业考试很辛苦风险很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前计划。因为我是大三下学期临时决定跨专业的,所以前几年都没有做过相关的准备工作,在这里真的想告诉大家,有跨考想法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开始准备,相关的辅修,相关课程的选修课都要多上一些,不然即使考研笔试没有问题,面试也会有很大的困难(本人就是笔试第三,面试被pass的惨痛例子)。2 选择合适的学校。我在考研的时候是跨专业跨学校,这也给了我一记重拳。跨学校没有问题,但是要有相关的资源支持,在目标院校目标专业有认识的同学或者老师是很有帮助的,不然只能是两眼一抹黑,信息收集难度很大,其实在现在社会,很多时候不就是拼信息资源嘛,如果是在本校,可以和老师多沟通,这样会对笔试专业课的考试和面试都很有帮助。

再说一说我的CPA备考过程,研一的时候觉得自己刚刚接触会计这个专业,所以当年是没有报名考试的,现在想想当时也应该报名,从简单点的科目开始入手,因为我个人性格的问题,我是每年备考两门,经过三年,现在已经专业阶段合格。我的搭配是这样的,第一年考了会计+财管,第二年审计+税法,第三年经济法+战略,我的研究生是2.5y学制,所以经济法+战略是在工作期间备考的,也就是说我在毕业的时候CPA是通过了四科。还是建议有能力的同学提早开始准备,最好是毕业的时候全科通过,找工作的时候只通过几科会削弱你的竞争力。

具体到经济法的备考,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更擅长于运算以及有逻辑性的学科,所以经济法的考试我没有什么优势,导致我在第一年备考的时候就准备了经济法的内容,但是最后一个多月冲刺阶段复习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又把经济法砍掉了,第二年也是一样,相当于经济法的内容我准备了三年,最后一年的时候才真的去考试了。主要是因为在备考的过程中觉得内容很多,平时又没有去背诵记忆,等时间就剩一个月的时候想优先复习别的科目。其实经济法的难度是不大的,我的备考思路是中华的基础班+冲刺串讲班+试题。首先是基础班,视频基本上是在100个左右,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每天看2-3个视频讲解,因为工作了以后很难有集中的时间去准备,所以我都是坚持每天看视频,基础班基本上是看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建议大家看基础班的时候该背的法条内容就要开始背了,不要等着最后集中起来,后期时间会比较紧张,加上内容多,很容易产生压力,对备考不利。然后是冲刺班,冲刺班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攻破一下,周末是很好的备考时间,一定不要错过,事实上我备考注会以来已经三年没有国庆假期了。对我来说试题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做完试题还需要针对里面的知识点集中进行强化记忆,所以花的时间比较长,剩余的时间可以做一些练习题。按照这样的安排,经济法的复习我是用了两个月时间基础班+半个月冲刺班+半个月试题班。这是在职备考的一个时间安排,如果是在校学生或者其他时间比较充裕的同学可以自己根据课程来进行安排。

其实说这些是为了给大家一些信心,像我这样完全没有基础的人,靠着坚持看书,跟着中华老师的讲解都可以通过考试,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会计这个行业本来就是需要不停地学习的,即便是工作了,也需要经常翻翻书看看准则,所以学习不是痛苦的,不是为了一次考试通过,把学习看成是我们的日常,每天去看几个视频的讲解,学习几个知识点,也可以轻轻松松的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