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义乌指数”?
“义乌指数”是“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The Yiwu China Commodity Index)的简称,由国家商务部负责立项、论证、验收和发布。由商务部、义乌市政府牵头,商城集团、浙江工商大学等联合编制,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小商品市场单独检测指标等三部分组成,数据主要来自义乌市场经营户和统计局公布的一些数据,该指数不仅关注市场价格态势,也关注市场整体的景气状态。
“义乌指数”是个综合体系,包括价格指数、景气指数等。价格指数的基点为100,以2006年7月份的商品平均价格为基价,每周发布一次周指数,每月发布一次月指数,如果价格指数大于100,说明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则说明商品价格下跌。景气指数每月发布一次,基点为1000,如果景气指数上升,则说明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反之则说明市场发展存在隐患。于2006年10月22日正式对外发布。
据介绍,在“义乌指数”编制中,课题组将所有小商品按照商业统计商品分类标准分为17个一级大类,如工艺品、珠宝饰品、玩具、五金、电子电器等,然后再把这17个大类分成68个二级中类、100个三级小类和1006个四级细分类,比如A品牌的B款剃须刀的分类就是:电子电器(一级)/小家电(二级)/剃须刀(三级)/AB(四级),价格指数及景气指数将详细到每个级别的分类。
课题组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和针织专业市场内选取了2412个商户,提供1006个商品细类别中的2443种代表商品的成交价格,作为价格指数的基础数据。另外3588个商户则提供这些代表商品的成交额、物流量、顾客人气、商品毛利率、商品周转次数和资金周转次数等数据,并结合商户对所经营商品的信心打分,这些数据汇总就形成了景气指数。
“义乌指数”的由来
据介绍,编制“义乌指数”这一设想,最早是由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提出的。2005年9月,薄熙来在义乌视察国际商贸城时,提出编制“义乌指数”的想法。不久,商务部和义乌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开展“义乌指数”的编制,并将具体工作委托商城集团和浙江工商大学承担。
薄熙来为什么要提出编制“义乌指数”?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黄海昨天向媒体介绍了“义乌指数”编制的背景。
黄海说,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商务部成为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政府部门。商务部把国务院赋予的“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负责市场预测、预警”等职责,作为商务部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专门设立了市场运行调节司。
市场运行调节司以“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为工作思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直报等方式,初步建立了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专业化程度高的商品交易市场,一直是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监测样本。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规模、价格走势、景气状况等,对全国乃至全球日用消费品市场均有一定影响。
义乌指数的编制原理
义乌指数”是依据统计指数与统计评价理论,采用多层双向加权合成指数编制方法,选择一系列反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全面反映义乌小商品价格和市场景气活跃程度的综合指数,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和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及若干单独检测指标指数构成。因此“义乌指数”不仅只是关注市场价格态势,而且更关注市场整体的景气状态。
“义乌指数”价格指数的基点为100,以2006年7月份的商品平均价格为基价,每周发布一次周指数,每月发布一次月指数,如果价格指数大于100,说明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则说明商品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