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会《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变化解读
大家期盼已久的注会财管教材,今天终于出来了。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考生而言,最关心的是2017年教材的哪些内容被删除了、新增了哪些内容、修改了哪些内容。笔者本着急考生之所急、想考生之所想的态度,以最快的速度为大家整理了下面这些干货,大家先睹为快!话不多说,下面开始上菜!
主要变化信息及解读:
一、修改了2017年教材的存在的一些错误
值得大家关注的有以下内容:
1.2017年教材42页例题
2017年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没有考虑应收票据,2018年考虑了应收票据;
【解读】根据2017年教材42页(4)可知,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还应该考虑应收票据。
2.2017年教材58-59页
(1)58页倒数第5行,把“增加股本”改为“增发股票”;
(2)59页第19行把“需要的外部融资额,可以通过增加借款或增发股本筹集”改为“需要的外部融资额,可以通过增加借款或增发股票筹集”;
(3)59页第21行把“需要增发股本”改为“需要增发股票”
【解读】外部权益融资不仅仅增加股本,还增加资本公积。
3.2017年教材61页
(1)修改了外部融资额和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的表达式,把“预计税后经营净利率”改为“预计营业净利率”
(2)修改了“内含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改为“内含增长率=(预计净利润/预计净经营资产×预计利润留存率)/(1-预计净利润/预计净经营资产×预计利润留存率);
(3)第2-3行,把“税后经营净利润为135万元”改为“净利润为135万元”;
(4)第4行,把“税后经营净利率保持4.5%不变”改为“营业净利率保持4.5%不变”
【解读】原来的公式存在原则性错误。
4. 2017年教材第70页
把 “违约风险溢价,是指债券发行者在到期时不能按约定足额支付本金或利息的风险”
改为“违约风险溢价,是指债券因存在发行者在到期时不能按约定足额支付本金或利息的风险而给予债权人的补偿”
【解读】原来的表述存在语法问题。
5. 2017年教材第79页,永续年金的定义
把“无限期定额支付的年金”改为“无限期定额收付的年金”
【解读】74页第4行写到“年金是指等额、定期的系列等额收支”
6.2017年教材89页第2段最后一句话
把“机会集曲线向点A左侧凸出的现象并非必然伴随分散化投资发生,它取决于相关系数的大小”
修改为:“分散化投资并非必然导致机会集曲线向点A左侧凸出,它取决于相关系数的大小”
【解读】“机会集曲线向点A左侧凸出的现象并非必然伴随分散化投资发生”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错误地理解为“机会集曲线向点A左侧凸出时不一定存在分散化投资”,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分散化投资不一定导致机会集曲线向点A左侧凸出”
7.2017年教材90页
资本市场线的“Q”含义,2017年写的是“Q代表投资者自有资本总额中投资于风险组合的比例”,2018年改为“Q代表投资于风险组合M的资金占自有资本总额的比例”
【解读】原来的表述存在逻辑问题。按照原来的表述“Q代表投资者自有资本总额中投资于风险组合M的比例”,Q的数值不可能大于1,但是根据教材的表述,如果是借入资金,则Q会大于1。
8.2017年教材97页
关于证券市场线描述的内容,把“期望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改为“必要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解读】(1)图3-13的纵轴是必要报酬率;(2)期望报酬率是预期可以获得的报酬率,必要报酬率是要求获得的最低报酬率。
9.2017年教材100页第2行
把“投资人的税前的期望报酬率等于公司的税前资本成本”
改为“投资人的税前的必要报酬率等于公司的税前资本成本”
【解读】第3行写到“资本成本是公司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10.2017年教材105页
“到期收益率法”的公式,把“n-债务的期限”改为“n-债务的剩余期限”
【解读】参见【例4-1】,其中的n=22=30-8。
11.2017年教材121页
关于现值指数的定义:“是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改为“是指投资项目未来现金净流量总现值与原始投资额总现值的比值”。
【解读】根据例题〔5-1〕的思路修改的。
12.2017年教材145页,债券面值的定义:
原文:债券面值是指设定的票面金额,它代表发行人借入并且承诺于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偿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
改为:债券面值是指设定的票面金额,它代表发行人承诺于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偿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
【解读】债券不一定是按照面值发行的,所以,发行人借入的金额不一定等于债券面值,而是等于债券的发行价格。
13.2017年教材167页第1行
把“则锁定了收入和净收益”改为“则锁定了净收入和净收益”
【解读】第2行写到“净收入最多是执行价格”
14.2017年教材第197页倒数第16行
把“现金流量÷资本成本×(P/F,i,t)”
改为“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增长率)×(P/F,i,t)
【解读】后续期是增长率固定模型。
15.2017年教材200页表8-3
把“减:借款增加”改为“加:净负债增加”,同时把把股权现金流量的数据,依次改为“141.84、164.02、186.1、207.12、222.81、233.95”
【解读】债务现金流量=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增加,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务现金流量,所以,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增加)=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增加
16.2017年教材263页配股权价值的公式
改为:每股股票配股权价值=(配股除权参考价-配股价格)/购买一股新股所需的股数
【解读】255页倒数第2行写的是“每10股配2股”,256页答案中分母是5(10/2=5),所以,正确的理解,分母应该是“购买一股新股所需的股数”。
17.2017年教材268页
把第16行、第20行、第21行、第22行、第25行、第27行的
“看涨期权”改为“股票看涨期权”
【解读】第21行写到“看涨期权执行时,其股票来自于二级市场”,由此可知,此处的“看涨期权”实际上指的是“股票看涨期权”,但是看涨期权不一定是股票看涨期权,例如还可能是实物期权。
18.2017年教材272-273页
把“债券价值”改为“纯债券价值”
尤其是273页倒数第7行:
把“可转换债券的最低价值,应当是债券价值和转换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改为:可转换债券的最低价值,应当是纯债券价值和转换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解读】表11-5中,计算的是“纯债券价值”;
19.2017年教材288页中间:
原文:长期债务和权益资本筹集
改为:权益资本、长期债务和经营性流动负债筹集
【解读】参见教材中的表达式:
长期资产+稳定性流动资产=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经营性流动负债
20.2017年教材347页第7-8行
原文: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
改为:或者说是生产能量与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
【解读】参见第13行的表达式: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二、修改了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1.2017年教材第12-13页,“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内容全部重写了。
【解读】原来的内容存在一些概念性错误。例如:修改前的内容中写到“折现率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也是折现率。
2.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中的“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改为“财务报表信息的披露问题”;
【解读】根据“财务报表存在的局限性”的具体内容修改的。
3.关于“可持续增长率”计算公式,给出了唯一的适用条件“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
【解读】2017年教材的内容对考生造成很大的误导,使得考生误认为只有在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
4.第三章的“利率的期限结构的理论解释”,2017年介绍了四种理论,2018年改为三种理论,分别是“无偏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
【解读】修改后内容采纳的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三种理论,并且写得更为详细具体,三种理论之间的对比性很强。便于考生系统掌握。
5.2017年教材128页“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构成”的内容作了很大修改。
【解读】按照通常的理解,计算“营业现金流入”时不应该扣除付现成本。
6.2017年教材136页
把“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
改为“营业现金流量=税后经营利润+折旧”
【解读】(1)教材55页写到“营业现金毛流量=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而表中的“营业现金流入=税后净利+折旧”;
(2)税后净利与税后经营利润的含义不同,具体地说,税后净利=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7.2017年教材138页倒数第13-14行
原文:“一是项目的经营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
改为:“一是项目的经营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经营风险相同”
【解读】前面说的是经营风险,所以,后面也应该是经营风险。
8.2017年教材138页倒数第10行
原文:它们的系统风险相同,要求的报酬率才会相同。
改为:它们的经营风险相同。
【解读】(1)倒数第13-14行写的是:“一是项目的经营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所以,应该把此处的“系统风险”改为“经营风险”
(2)仅仅是经营风险相同,不能得出要求的报酬率相同这个结论,所以,应该删除“要求的报酬率才会相同”
9.2017年教材163页顺数第12-13行
把:如果标的股票价格上涨,多头的价值为正值,空头的价值为负值,金额的绝对值相同。如果价格下跌,期权被放弃,双方的价值均为零。
改为:如果标的股票价格高于执行价格,多头的价值为正值,空头的价值为负值,金额的绝对值相同。如果价格低于执行价格,期权被放弃,双方的价值均为零。
10.2017年167页第7行、第8行
把“如果股价上升”改为“如果股价高于执行价格”
把“如果股价下跌”改为“如果股价低于执行价格”。
【解读】
(1)多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MAX(股票市价-执行价格,0),空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MAX(股票市价-执行价格,0)
(2)原文的表述“价格上涨”和“价格下跌”是相对于目前的价格而言的,而股票目前的价格不一定等于股票期权的执行价格。
11.2017年教材168页
原文:空头对敲的最坏结果是到期股价与执行价格不一致,无论股价是上涨或下跌投资者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改为:空头对敲的股价偏离执行价格的差额必须小于期权出售收入,才能给投资者带来净收益。
【解读】(1)原文的表述存在语法问题;(2)根据图7-8的内容做的修改。
12.2017年教材171页倒数第12行:
把“对于看涨期权持有者来说,股价上升可以获利,股价下降时最大损失以期权费为限”
改为“对于看涨期权持有者来说,股价上升对其有利,股价下降对其不利,最大损失以期权费为限”
【解读】原文的说法“股价上升可以获利”存在问题。
13. 2017年教材171页倒数第10行:
把:股价下降可以获利,股价上升时放弃执行
改为:股价下降对其有利,股价上升对其不利
【解读】原文的说法“股价下降可以获利”存在问题。
14.2017年教材173页倒数第15-16行
把“线段AB表示执行日股票价格低于执行价格(50元),看涨期权不会执行,期权价值为零”中的“期权价值为零”改为“期权内在价值为零”
【解读】(1)根据教材170页第3行内容可知,对于看涨期权来说,股票价格低于执行价格时,期权内在价值为零。
(2)期权价值=内在价值+时间溢价,只要是期权没有到期,时间溢价就肯定大于0,所以,期权价值也肯定大于0,不可能为零。
15. 2017年教材173页倒数第14-15行
把“线段BD表示执行日股票价格高于执行价格,看涨期权的价值等于股票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额”中的“看涨期权的价值”改为“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
【解读】根据教材169页倒数第1-2行内容可知, 对于看涨期权来说,股票价格高于执行价格时,期权内在价值等于股票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额。
16.2017年教材214页第17行
把“风险报酬等于无负债企业股权成本与债务成本之差”
改为“风险报酬等于无负债企业股权成本与税前债务成本之差”
【解读】214页第19-20行写到
“有税条件下MM命题Ⅱ与无税条件下命题Ⅱ所表述的有负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其仅有的差异是由(1-T)引起的。”
这就说明214页中间命题Ⅱ的表达式的reU的含义与213页中间命题Ⅱ的表达式的reU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17.2017年教材218页第1行
把“新策略的总体期望值为负”改为“虽然新策略的总体期望值为下降”
【解读】根据表9-1的内容可知,新策略的总体期望值为80万元,只是比90万元少而已,但并不是负数。
18.2017年教材221页第3行
把“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组合形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改为“长期有息债务与权益资本的组合形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解读】教材238页第7-8行写到:资本结构是长期有息负债(长期借款和公司债券)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19.2017年教材225页:
(1)把“企业的市场价值V等于其股票的市场价值S加上长期债务的价值B,即:V=S+B”
改为“企业的市场价值V等于其股票的市场价值S加上长期债务的价值B再加上优先股的价值P,即:V=S+B+P”
(2)把“设长期债务(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的现值等于其面值”
改为“设长期债务(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和优先股的现值等于其账面价值,且长期债券和优先股的账面价值等于其面值”
【解读】
(1)教材中在计算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值S时,考虑了优先股股息(PD),所以,计算企业价值时必须要考虑优先股的价值;
(2)长期借款没有面值,只有账面价值。
20.2017年教材287页:
把“流动资产的筹资结构,可以用经营流动资产中长期筹资来源的比重来衡量,该比率称为易变现率。
改为“营运资本的筹资结构,可以用经营流动资产中长期筹资来源的比重来衡量,该比率称为易变现率。
【解读】“流动资产的筹资结构,可以用经营流动资产中长期筹资来源的比重来衡量”这句话存在逻辑问题。
21. 2017年教材229页第7行
原文:经营杠杆具有放大企业营业收入变化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程度的作用
改为:经营杠杆放大了企业营业收入变化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影响程度。
【解读】原文语句不通顺。
22.2017年教材230页第17行
原文:经营杠杆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控制经营风险时,不是简单考虑固定成本的绝对量,而是关注固定成本与盈利水平的相对关系。
改为:企业管理层在控制经营风险时,不应仅考虑固定成本的绝对量,更应关注固定成本与盈利水平的相对关系。
【解读】原文语句不通顺。
23.2017年教材232页第6行
原文:财务杠杆效应具有放大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对每股收益的变动程度,这种影响程度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测度
改为:财务杠杆放大了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对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测度。
【解读】原文语句不通顺。
24.2017年教材233页第5行:
原文:财务杠杆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控制财务风险时,不是简单考虑负债融资的绝对量,而是关注负债利息成本与盈利水平的相对关系。
改为:企业管理层在控制财务风险时,不应仅考虑负债融资的绝对量,更应关注负债利息成本与盈利水平的相对关系。
【解读】原文语句不通顺。
25.2017年教材237页〔例10-1〕
把题干中的“预计今年需要增加投资资本800万元”改为“预计今年需要增加长期资本800万元”
【解读】
(1)题中说到: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是权益资本占60%,债务资本占40%。
(2)238页第7行写到“资本结构是长期有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3)根据(2)可知,(1)中的“债务资本”指的是“长期有息负债”
但是“投资资本=净经营资产=净负债+股东权益=(有息负债-金融资产)+股东权益,并不是=长期有息负债+股东权益,所以,应该把“投资资本”改为“长期资本”。
(4)教材238页中间行写的是“与筹集长期资本无直接关系”
26.2017年教材238页第9行
把“保持目标资本结构,就是指需要补充投资资金800万元时应当按目标比例筹集资金”
改为“保持目标资本结构,是指因目前资本结构已是目标资本结构,所以,补充长期资本800万元时按目标比例筹集资金即可保持该结构,”
【解读】教材238页第15行写到“符合目标资本结构是指利润分配后(特定时点)形成的资本结构符合既定目标”
27.2017年教材255页中间
把“拟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的30%”
改为“拟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份总数量的30%”
【解读】股本=股数×每股面值,每股面值不一定是1元,也就是说,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在数量上不一定等于配售股份前股份总数量
28.2017年教材256页第9行
把:在股票的市场价值正好反映新增投资的假设下,新的每股市价为4.833元
改为:在股票的市场价值增加正好反映新增投资的假设下,新的每股市价为4.833元
【解读】新增投资应该是导致市场价值增加,所以,应该把“市场价值”改为“市场价值增加”
29.2017年教材259页倒数第13行
把“此次非公开增发认购53531600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6.63%”
改为“此次非公开增发认购53531600股,增发后占总股数的比例为26.63%”
【解读】
(1)倒数第15行写到“H上市公司在完成本次非公开增发后,原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26.63%”
(2)原来的表述表达的含义是“原控股股东认购的53531600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6.33%”,而实际上应该是非公开增发后,原控股股东的总股数占总股数的比例为26.33%”
(3)“股数占股本的比例”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妥,因为每股面值不一定是1元,所以,应该把“股本”改为“股数”
(4)根据教材的资料可知,非公开增发前的总股数=63404989/19.86%=319274869(股)增发之后的股数=319274869+12500000=444274869(股)
增发后控股股东持有的总股数=63404989+53531600=116936589(股)
增发后控股股东持有的比例=116936589/444274869×100%=26.32%
30.2017年教材270页倒数第9行
把:转换比率是债权人通过转换可获得的普通股股数
改为:转换比率是债权人通过转换一份债券可获得的普通股股数
【解读】参见〔例11-7〕,转换价格=1000/6.41=156.01(元),由此可知,转换比率6.41=1000/156.01,其中的1000是一份债券的面值。
31.2017年教材272页第8行
把“A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债券”改为“A公司拟平价发行可转换债券”
【解读】答案中认为债券利息=发行价×票面利率=1000×10%=100,而债券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即答案中认为债券的发行价=债券面值,所以,需要假设债券是平价发行的。
32.2017年教材280页倒数第1行
把“税前借款(有担保)利率为10%”
改为“税后借款(有担保)利率为8%”
【解读】281页答案中使用的折现率为8%,但是10%×(1-25%)=7.5%不等于8%。
33.2017年教材281页续表
(1)把“购买流出总现值”改为“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总现值
(2)把“租赁流出总现值”改为“租赁的现金流量总现值
34.2017年教材282页第7行
(6)租赁方案现金流出总现值
改为:(6)租赁方案现金流量总现值
35.2017年教材282页倒数第15行
把“(6)购买方案现金流出总现值”
改为“(6)购买方案现金流量总现值”
【解读】教材280页写到
“租赁净现值=租赁的现金流量总现值-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总现值
36.2017年教材288页倒数第3行
删除“假设该企业没有自发性流动负债”
【解读】根据图12-2中存在“经营性流动负债”可知,在适中型筹资政策下,存在自发性流动负债,所以,这个假设完全没有必要,应该删除这个假设。
37.2017年教材294页倒数第7行
把:企业每次以有价证券转换回现金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支付经纪费用),这被称为现金交易成本。
改为:企业以有价证券转换回现金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支付经纪费用),这被称为现金交易成本。
【解读】按照原来的说法,现金的交易成本指的是每次付出的代价,但是教材中又写到“现金的交易成本与现金转换次数、每次的转换量有关”,这又说明现金的交易成本指的是总量,指的是各次的交易成本的总和。
38.2017年教材301页表12-8:删除表中的“销售成本”项目;
【解读】根据教材371页的内容
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制造边际贡献
制造边际贡献-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产品边际贡献
可知:
产品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又根据371页的:通常,如果在“边际贡献”前未加任何定语,那么则指“产品边际贡献”
可知: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即:边际贡献
=销售量×[单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销售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即: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销售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但是,本题中答案中的“单位边际贡献=5-4,表中的资料表明:“4”仅仅是“单位销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即仅仅是“单位变动销售成本”。也就是说,本题答案中认为: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销售成本,这与371页表述的含义是矛盾的。
39.2017年教材301页表12-8:把表中的“毛利”改为“息税前利润”
【解读】
(1)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但是表中的“毛利”并不是这样计算的,表中的毛利在计算过程中,减掉了固定成本,例如:500000-400000-50000(固定成本)=50000,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2)根据答案的意思,(500000-400000)表示的是边际贡献,而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息税前利润,所以,建议把表中的“毛利”改为“息税前利润”
40.2017年教材306页第4行
把“则需在降低了的放弃折扣成本与展延付款带来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
改为“则需在放弃现金折扣成本带来的好处与展延付款带来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
【解读】原文的表述不正确,因为“降低了的放弃折扣成本”指的是降低后的放弃折扣成本。
41.2017年教材314页第4行
把“全部作为边际贡献(销售额与变动生产成本的差额)”
改为:全部作为制造边际贡献(销售额与变动生产成本的差额)
【解读】参见教材371页: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制造边际贡献。
42.2017年教材321页中间行
把“、”改为“,”,并且删除一个“,”
即把“直接分配法只适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改为“直接分配法只适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解读】(1)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不是并列关系。(2)后一个“,”是多余的。
43.2017年教材322页倒数第15行
把“采用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全都进行了交互分配”
改为“采用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全都进行了交互分配”
【解读】原文不通顺。
44.2017年教材325页第15行
把“则应按照各工序投入的材料费用在全部材料费用中所占的比例”
改为“则应按照各工序累计投入的材料费用在全部材料费用中所占的比例”
【解读】因为约当的是“最终完工产品”的数量。
45.2017年教材336页第3-4行
把:这里的在产品是指各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和各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工的产品
改为:这里的某步骤在产品是指该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和该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工的产品
【解读】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的在产品指的是“广义在产品”,具体地说,对于某步骤而言,只要是该步骤参与了加工但是还没有最终加工完成,都属于该步骤的在产品。换句话说,确定某步骤的广义在产品范围时,不可能包括前面步骤的月末狭义在产品。但是,按照教材原来的表述“各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工的产品”则包括了前面步骤的月末狭义在产品。所以,教材原来的表述欠妥,应该修改。
46.2017年教材421页
(1)顺数第4行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改为“可供使用现金、现金支出”
(2)倒数第7行的:
“现金收入”部分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现金收入
改为“可供使用现金”部分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现金收入
【解读】(1)根据表中的资料可知,现金多余或不足=可供使用现金-现金支出合计
(2)“现金收入”部分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现金收入,这句话存在问题,逻辑上说不通,
因为“期初现金余额”不可能属于现金收入。
47.2017年教材422页
把“每期期初借入,每期期末归还”来预计借款利息
改为“期初借入,期末归还,利随本清”来预计借款利息
【解读】原来的表述个人的感觉是每期期初都要借入,每期期末都要归还,而事实上是“需要借入的时候,在期初借入,需要归还的时候,在期末归还。即利随本清”
48.2017年教材430页中间行
把“有时还包括变动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改为“还包括变动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解读】变动成本中肯定包括变动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并不是有时包括变动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49.2017年教材432页
“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把“部门营业利润”改为“部门税前经营利润”
【解读】
(1)计算营业利润时,要扣除财务费用,但是,表19-1中并没有扣除财务费用,是按照(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固定成本)计算的。
(2)教材436页的部门投资报酬率的公式使用的是“部门税前经营利润”
50.2017年教材434页中间段倒数第2行
原文:同时应尽量向外部市场销售这种产品
改为:同时生产部门应尽量向外部市场销售这种产品
【解读】(1)由于内部购买部门不购买了,所以,生产部门应该尽量向外部市场销售
(2)如果不修改,会误认为是“购买部门尽量向外部市场销售。
三、删除了一些内容
值得大家关注的有以下内容:
1.2017年教材93页倒数第8行
删除了“贝塔系数被定义为某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
2.2017年教材138页倒数第一段
删除“图5-3的证券市场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图5-3
【解读】这里强调的是“经营风险”相同,不是系统风险相同,所以,图5-3(证券市场线,横轴是贝塔系数,反映的是系统风险)在这里没有说服力。
3.2017年教材205页倒数第2-3行:“因此,市盈率模型最适合连续盈利,并且值接近于1的企业”。改为“因此,市盈率模型最适合连续盈利”。
【解读】2017年教材中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强调“值接近于1”。
4.2017年教材436页倒数第3段:删除“投资人非常关心这个指标,公司总经理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用它来评价每个部门的业绩,促使其提高本部门的投资报酬率,有助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投资报酬率”
【解读】提高本部门的投资报酬率,不一定提高整个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如果投资中心放弃高于公司投资报酬率但低于投资中心报酬率的项目,会降低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提高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参见437页的例子,B部门放弃投资税前报酬率为13%的项目,可以提高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由16.07%提高到16.37%),但是由于13%高于公司要求的投资税前报酬率11%,因此,会降低公司的投资报酬率。
四、补充了一些内容
1. 关于“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补充了“债务现金流量”和“股权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
【解读】补充之后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2.补充了“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内容(与2016年教材内容完全一致);
【解读】补充之后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3.2017年教材226页【例9-3】
补充一个假设条件“假设长期债务利率等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债券市场价值等于债券面值”。
【解读】答案中认为“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债券市场价值=债券利息”,但是正确的表达式应该是“债券票面利率×债券面值=债券利息”,所以,应该补充一个假设条件“假设长期债务利率等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债券市场价值等于债券面值”。
综上所述,相对于2017年教材,2018年教材主要是修改了很多错误,另外做了一些结构性的调整。由于修改了很多错误,所以,对于2018年的考生而言,是非常大的福音。2018年的考生朋友们,撸起袖子加油学吧!正保会计网校全体员工预祝大家2018年都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