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和信息差距

  1.审计报告含义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形成的书面报告,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表使用者沟通审计事项的主要手段。
  2.原审计报告的格式
  原来的审计报告模式是短式标准审计报告模式,在格式、要素和内容上,都体现了标准化,其核心内容是审计意见。
  3.信息差距
  审计报告的标准化具有统一格式、要素一致、内容简洁、意见明确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信息含量低、相关性差等缺陷。这种缺陷导致公众产生“信息差距”——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明智投资和信托决策需要的信息,与他们从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中得到的信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信息差距”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资本的成本。

  4.审计报告模式改革
  2015年年初,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最新制定和修订的审计报告系列准则,改革现行审计报告模式,增加审计报告要素,丰富审计报告内容。特别是引进关键审计事项部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了解与被审计单位和财务报表审计更为相关、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或识别出的特别风险、涉及管理层判断的重大不确定事项和重大审计判断、当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
  2016年,我国借鉴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的最新成果,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审计环境,对审计报告相关准则做出了修订(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1504 号——在审计报告中沟直达键审计事项),对报告模式做出改革。改革后的审计报告模式,提高了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缩小了“信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