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在学习强化提高班,或者第二遍看教材的时候,注意有意识地前后联系和思考,没有报课的学员应该重新回到目录部分思考,哪些东西是可结合在一起学习的。
比如:会计中递延所得税从教材一开始就有涉及,比如:存货减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方法转换、合并报表中的递延所得税处理等,通过这些分析你会发现一个点就能将整个教材体系勾连起来,放在一起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本质问题:递延所得税就是因为会计和税法处理的不同,属于典型的婆媳矛盾,那么就需要有个懂事儿子在中间调停,所以有了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所以理解方法是明白会计如何处理、税法如何处理,找到中间的差异。
融会贯通的过程也就是找到知识点本质的过程,也不是说简单放在一起学习了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钱包看到别人的钱!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挖宝的过程;
比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什么折旧摊销的起止年限不同?通俗来理解就是:反应快慢不同!你想,固定资产一般都比较沉重,比较慢半拍,本月增加本月还不能计提折旧,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了,不一定立马能够见到效益,所以折旧起止时间都延后了一个月;至于说无形资产为什么当月增加就当月计提摊销了?你可以考虑一下商标贴牌,你本月生产本月就使用了,本月就受益了,当然就要摊销了。
2、用新的角度去看每个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相同的东西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比如说同样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什么同样是公允价值变动,计入的科目不尽相同?你可能说这就是规定啊,如果你这样学习那么真的很遗憾。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交易”持有,类似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天长地久都是屁话,关键是新鲜感,所以“交易性”就是所谓的随时想卖就卖,那么你关注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期损益的影响;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呢?字面上理解就是持有意图不明确,类似比较暧昧的第三者一样,总是给你结婚的希望,但是迟迟不兑现,所以“可供出售”的意思就比较模棱两可;但是准则是严格的,怕你调节利润,所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资本公积了。
所以持有目的不一样导致计入科目不一样。同样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为什么方向不一致,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变动计入科目不一致?千万别再说是规定,规定也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就有思考的点和目的,这些恰恰是实务中需要定性的时候用到的东西。
3、有基础的要打破自然章节限制
无论你是报了一科、两科、或是全科,都要抱着顺利考试的决心,如果没有,那也请你放弃,因为没有人是报着玩玩的心态或是试一试的心情就通过注会的考试。给自己以压力,才会有动力。
4、应对考试的全面考查和重点突破
备考过程的坚持。每个人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谁都会累都会烦,会想休息,在我准备注会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嚷嚷着不想再学习了,头疼的会计、恶心的财管、麻烦的税法。。。你可以去疯去闹去发泄,但在这之后一定不要忘了回到跑道上,因为你要知道,在这个阶段下了跑道一去不返的人很多很多,而我也告诉自己,坚持过这次,你又打败了几万人。
考试进行中的坚持。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参加的这六门考试中,除了第一科审计有一半多人到场考试,其他的科目几乎就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考试,许多考了前面的科目觉得没希望就放弃后面的考试,还有今年的财管,考试的人本来就少,在中途又很多人放弃,说实话,我也曾动了放弃的念头,题不好做,时间不够用,根本没希望,这个时候你就要淡定,会的慢慢做,不会的慢慢编,只要你坐到最后,过的就一定是你。
写到这里,我想送给奋斗在注会前线的朋友们一句话: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