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界定
(1)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2)理解的关键点:
①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12月31日;
②财务报告批准报告日是由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是指报告年度次年的1月1日至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之间的期间;
如果在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至正式报出之间又发生了需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则需重新修正报告内容并再次确定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此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期间界限就要延至新确定的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如果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又要重新确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又得依此类推;
④不是卡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所有事项都定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是那些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或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既包括不利的事项也包括有利的事项;
⑥中止营业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因为它涉及到非持续经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事项是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会计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3.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①总的原则
视同编制当时就知道此事项,将相关报表项目调整至应有的口径,其本质也是追溯调整。
②具体原则
A.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B.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C.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应调整相关项目
D.所需修改的报告项目
a.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c.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2)具体会计处理
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例解3]
甲公司自2000年初开始对管理部门用设备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60万元,折旧期为5年,假定无残值,税务上采用10年期直线法认定折旧费用。甲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01年末可收回价值为30万元,2003年末可收回价值为11万元。2003年的年报于2004年4月25日批准报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日为2004年3月10日。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甲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所得税率为33%。注册会计师于2004年3月1日发现甲公司因工作疏忽未对此管理部门用设备作相关会计处理,提请企业作出调整。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甲公司的调整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 10
(2)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贷:累计折旧 4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注:2003年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12-12-10-10-6=10(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11万元,可判断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所恢复,又因为小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60-12-12-12-12),说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并未全部恢复。以可收回价值11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相比,认定期末应提足准备为1万元,由于已经提过了6万元,应反冲5万元,在补足了少提折旧4万元后,应反冲营业外支出1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98(=6×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8
(4)借:递延税款 0.99[=(4-1)×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99
(5)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6.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03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0.603
———法定公益金0.3015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0.9045
4.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当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