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之选“会计之路”
——有感于锲而不舍、充满磨炼的CPA
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呢?如果按平均年数八十岁来算,去掉十年稚子,再去掉十年老迈,剩下来六十年,满打满算三个二十年,对我来讲,注会考试就陪伴了我近二十年!其中拿会计一门说,“通过后,五年期满成绩作废,再考”,这样的事我就先后有过三次,这样的的经历不是每个注会考生能想象和感受到的——漫长而又磨炼人的CPA考证之路!对于能花如此之长的时间,最终通过注会考试,也是缘于我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会计的喜爱!人在闲睱时总是喜欢“回头看”,七年前通过注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所以将我的经历稍作整理,与各位还在奋斗中的注会考生共勉,比我聪明的你们,定会心想事成,考证成功!
一、初识注会——充满了吸引力的职业
90年代末,在大学期间,身边就有很多同学在大四的时候一次性通过1至4门,在我们校的会计系中也专门设立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这些同学在通过时,与现在不同,每过一门单科都是有合格证的,所以在毕业找工作时,也会将其作为“敲门砖”向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也特别看重应聘者是否持有注会证或单科合格证,出现了一个人同时收到几份offer,让我初步感受到会计从业人员拥有注会证(证明能力水平)的重要性,使得这些人在会计毕业生中出类拔萃!
当时我所在学校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都是充分就业了,包括我自己也还找了个不错的公司,在2000年8月A股上市,后来公司也成长为中国的食品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公司对科班出身的财会人员也有意重点培养,因此,对通过注会考试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工作两三年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和从业者在同学群或工作群中发信息说自己通过注会考试了,其他群内成员也会纷纷表示祝贺和称赞,这些人多数后来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或者选择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还有直接选择去会计师事务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还没有参加过注会考试的我。
从客观上来讲,一旦通过注会考试,则预示着可以谋得一份高薪收入、得到一个提拨晋升的机会、有能力逃离现在不太愉快的工作环境!正如当下考研名嘴张学峰老师强调的,“在职业资格考试中最出名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就是传说当中的注会CPA,如果说中级会计证是挑战级别的,那么CPA绝对是地狱级别的,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参加考试,而只有100多人能够一次全部通过,这么虐人的考试,还有这么多人参加,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通过六门考试和综合考试后,非常容易在投行、证券、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及公务员等应聘成功”。因此,我也准备开始我的“注会考证”之旅啦。
二、规划注会——不太成功的考证之路
2000年,我的第一次参加注会考试,一次性报了五门,购买了指定的考试用书,拿到书后,有时间就把书打开看看,因为还没有过考注会经验,也没有人指导,所以这一次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一拿到考卷,就感觉题量大、做题不顺,有两门最后一题都没有做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都未通过。虽然未通过一门,但却有点增加了我的信心,主要是因为自己没太用心准备,可每门的成绩还都有那么40几分,离及格线差的也不太远,有点飘飘然了。第二年,考前雄心勃勃,可以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每门都比第一年有所提高,还有两门是五十八九分的,自己觉得有点可惜。第三年,经历了两年的注会考试,自己也总结了一下,看书对于我这样的在职考生来讲,用处不太大,首先是抓不住考点,其次是工作忙也没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再次是做题不熟练。所以我就改变思路,不再买考试指定用书了,改为直接做习题,决定后我也是这样做的,但事与愿违,因为公司上市后我的工作量加倍,导致没有更多时间做题和学习,所以听从了同事的意见,在注会考试前一个月做出决定,只专攻我的专业强项会计一门。这次在我离开考场,走在路上时,感觉考的不错,人很轻松,我也顺利通过了会计这一门,大大增强我通过注会考试的信心。
接下来的几年,因为工作调整的原因,被派往子公司任财务负责人,工作的责任增加、任务加重了,也就没时间来准备注会的考试。在此期间,“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思想指导下,不再把通过注会考试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事情了,而是把“成家立业”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之上,再加上对自己有些自信,对于注会考试有些顺其自然,抱着“能通过最好,不通过也没有影响”的想法,一晃五年光阴就过去了,我的会计成绩也宣告作废,需要重头再来。2007年,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作为会计科班出身的我,还是要取得注会证书。因此,当年我一次报了两门,即相关性较强的会计和审计,会计又一次顺利通过,而审计则是58分,我略有心不甘,怀疑是控制考生通过率的原因,还进行了查分,可结果还是58分,感觉自己运气差了点。接下来的五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先后经历了由考五门变成考六门+综合、老生老制度、新生新制度、还有加试英语试题等等改革,而我还是因为工作忙、准备不足的原因没有通过剩下几科。历史再次惊人的相似,我的会计成绩再次宣告作废!2012年,我痛定思痛,决定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一切从头再来。然而更不幸的是,当年注会考试不再笔试,而是开始实行机考,这对于我奔40的人来讲,又是个新挑战,因此,我只报了会计一门。由于我一直在上市公司会计相关岗位工作,专业知识没有丢掉,而且通过学习和做题,对我的工作又有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个人的业务能力水平,足以应付注会的会计这一门的考试,虽然是机考,我还是再次顺利通了,会计还取得了70几分的不错成绩,这也使我深刻领悟到了,通过专业考试提高个人能力水平与其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2014年,我下定决心,历史不能再重复了!此时,我也回到了集团总部工作,工作没有以前繁忙,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开始全力准备注会考试!这回我也下了血本,每门都花钱报了网课,只要有时间就听课和刷题,并且做了一个规划,每年通过两到三门,花两年时间通过专业阶段的考试,综合阶段力争一次性通过。很多事情真是这样的“预则立,不预则败”,这几年的注会考试基本是按规划来的。当年,我报了三门,财管、经济法通过了,审计未通过,2015年,我报了审计、税法、战略三门,一次性全部通过,2016年,在省城考的综合,一次顺利通过。这几年感觉通过的特别顺利,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怀疑以前那些年我都在学什么、咋学的?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我在省财政厅拿到中国注册会计师会员证(非执业会员)时,兴奋的差点跳起来,拿在手里反复的看,当时也不知咋想的,出来后直接走进路边的肯德基,点上一份套餐,边吃洋快餐边平复心情。总结我的“注会考证”之旅,之所以在40岁时还能够通过注会考试,除了有一些运气的成份,比如我的财管就是刚刚卡在60分,但归根结底,任何的成功,都是基于辛苦的努力和付出之后的——水到渠成。
三、领悟注会——专业胜任能力的发挥
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的部分篇章介绍了复式簿记的方法,他也被尊称为现代会计之父,非常巧合的是500年后,我鬼使神差的刚好选择了会计专业,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都会坚持我的选择,沿着“会计之路”走下去。会计既是我的生存技能,又是陪伴了我的生活,注会CPA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注会的这些年里,带着把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也都一并考过了,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都会第一时间了解和准确把握会计准则的变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使得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游刃有余,并且提高了自己的站位,能从公司角度和全局出发,在重大会计处理上也能与中介机构有底气的进行业务沟通了,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讲他们听得懂的意见,从职业判断上与中介机构交流。
在通过注会考试后的两年,职位也得到了晋升,又到了更大的一个平台工作。现在,虽然不再从事具体的会计岗位工作,但是考注会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性格,面对挫折不再退缩,让我坚信:前进的方向如果是对的,那么总会有一天到达胜利的彼岸。每年40个课时的非职业会员的继续教育也使我受益颇丰,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来听,有利于提高应对企业复杂的经营管理、内控和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能力。除了继续教育学习外,为了保持住学习状态,实现更高的能力提升,我又参加了会计领军班、全国总会(高端班)学习,能有这样的学习劲头,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注会CPA的磨练!
在做好我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机会不断宣传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及公司规章制度等,争取相关部门对财会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分管的财会部门内做一些领路人和培养人的工作,通过制度规定所有的会计岗位定期轮岗,让每个财会人员都能多学一点,成为能力全面的人才,我对下属参加各类会计资格考试(也可以拓展到管理、审计、计算机等),成为复合型人才,都是持鼓励和开放的态度的,前提是考试需与岗位相关且不能影响工作。今天的企业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队精神,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通过努力,一定会将我们的财会团队打造成专业能力强、善打硬仗、永不服输的优秀队伍。
后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还可以把我的全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培养、正(副)高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的学习感受与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