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大家好,我是一名90后的在职考生,有幸在20年通过了注会专业阶段六科,在论坛里记录一下,作为自己辛勤备考一年的纪念。
2. 关于备考时间
我是在19年双11购课,约在同年12月开始正式进入学习;每天学习时间平均在4-5小时,周末会投入更多,基本在8-10小时左右。既然自己决定了拼一下尝试一年六科,所以大部分的社交娱乐时间我都舍弃掉了,习惯了之后感觉也没什么的。
基础学习阶段
从19年12月-20年7月,这是我的基础学习阶段,对应的是网校的基础班,具体为网校基础班+教材+应试指南的精看精读。
我最开始的规划是把六科各个击破,一科学完再学一科,学习的顺序是会计→财管→税法→审计→经济法→战略。每看完一章的课件和教材就把应试指南对应的例题在草稿纸或电脑上认真做一遍(这里我选择第一轮不在辅导书上做,保证练习模块没有任何痕迹),并且用excel保留了客观题的作答记录。
基础学习是时间最长、最难坚持的阶段,而且我选择了把教材也看一遍,也直接导致了我第二轮习题强化的时候时间严重不够。
习题强化阶段
从20年8月-9月中,这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是我的第二轮学习,也就是习题强化,具体为网校的习题班+应试指南练习题二刷。
由于我第一轮的时候应试指南课后练习都是在电脑和草稿纸上面做的,因此我选择了再在这个阶段进行二刷,这次就直接在书上做,同时可以和第一次做的结果进行比较。但是由于第一轮学习占用的时间严重超出了我自己的预估,我没有办法完整按照自己的规划整套流程跟下来只能选择战略放弃一部分。
于是我把会计、财管和经济法的部分章节舍弃掉了,不在这部分做深入的刷题。主要是因为这三科我19年的时候在中级已经学过了,自认为掌握得还算可以,只需要把中级没有的章节和重难点章节刷一下题就可以了。
套题冲刺阶段
从9月中左右-考试前,这是我的冲刺阶段,主要就是做完整的套题,每天大概2-3套,试题和模拟题混着做,纸质套题和网校的机考模拟套题混着做。
每次做完就给自己采分,严格地评分,模棱两可的一概当全错;同时留意一下经常错的点、掌握不扎实的点,然后我就利用通勤的时间针对这些薄弱的点听一下串讲班或者以前基础班的课,力求多捞几分。
3. 六科碎碎念
先说在前面,我报的是网校的高效实验班,书本只买了一套教材+一套应试指南+一套考前模拟题;网校的老师们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区别。
会计:会计我听的是郭建华老师的课,虽说可能不太适合基础比较差的考生,但是跟上了我觉得会对你对会计的理解提升一个档次;郭老师的应试指南里面的题目也是偏难的,总体来说能把里面的题目吃透的考试一般没什么问题。会计真的是一块硬骨头,内容又多又难,但是没有办法,是整个CPA考试的主心骨,只能用充分的时间去克服难关。
审计:审计我听的是荆晶老师的课,虽然这么说挺对不起荆晶老师的不过直到考完的现在我对教材一些理论还是挺云里雾里的,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审计经验吧。审计我个人更倾向于像一门语言一样去学习,每天多接触培养语感。我是在某站上面找了某老师的审计课,每天饭后散步的时候戴着耳机听(主要因为网校的app我好像没找到后台播放的功能),坚持一段时间感觉某些脉络是清楚了一点。
财管:财管我听的是达江老师的课,我个人挺喜欢达江老师的教学方法,即去理解公式而不是背诵公式。不过财管我可能是六科里面投入的时间最少的,最后的结果也是差点没过,建议还是要多练多写,提高做题速度。
税法:税法我听的是叶青老师的课。税法突出一个“碎”,各种税收优惠特殊规定层出不穷。但我最后刷题的时候觉得细心也是直达税法的很重要的一个要求,毕竟大题里面每个小问很多情况下都是环环相扣的。
经济法:经济法我听的是王妍荔老师的课。王老师讲课幽默,而且也有很多口诀帮助学员记忆,虽然因为我不喜欢背书没有背下来(手动狗头)。总体来说,注意尽量用法律的语言去表述,避免通编大白话。
战略:战略我听的是杭建平老师的课。杭老师的课是很有框架很有逻辑的,相信注重逻辑性的考生一定会喜欢。战略是我唯一一门背过的科目,主要是怕自己分析不知道能不能拿分,而且作答方式注定了有理论基础能更好地组织答案。
4. 最后几句
天道酬勤,注会的考试是一场长跑,坚持下来你就成功了一半;规划好时间,尤其是碎片化的时间,你的时间比你想象中要多。最后引用王妍荔老师的一句话:“你的成功与否,跟你看手机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补一张成绩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