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动因(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
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
引起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两阶段、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不同层面多动因分配)

 1.两阶段划分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和动因分配,尽可能减少不准确的分摊,因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分配形式

  

阐释

  

成本追溯

  

成本追溯是指把成本直接分配给相关的成本对象。
【提示】一项成本能否追溯到产品,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判断。使用追溯方式得到的产品成本是最准确的

  

动因分配

  

动因分配是指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的过程。
【提示】动因分配虽然不像追溯那样准确,但只要因果关系建立恰当,成本分配的结果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成本分摊

  

对于既不能追溯,也不能合理、方便地找到成本动因的成本,只好使用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将其强制分摊给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法采用不同层面的、众多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库的类型(单位级、批次级、产品级和生产维持级)

种类

  

含义

  

特点

  

单位级作业成本库

  

单位级作业是指每一单位产品至少要执行一次的作业,即每个产品必须执行,如机器加工、组装

  

单位级作业成本是直接成本,可以追溯到每个单位产品上,即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单

  

批次级作业成本库

  

批次级作业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多产品的作业,如机器调试、成批检验与采购

  

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品种级作业成本库

  

品种级作业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如产品设计、更新、工艺改造

  

随产品品种数而变化,不随产量、批次数而变化

  

生产维持级作业成本库

  

生产维持级作业,是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如行政管理、维修等

  

是为维护生产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作业动因类型(业务动因、持续动因和强度动因)

种类

  

主要内容

  

特 点

  

业务动因

  

通常以执行的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即:
分配率(单位作业成本)=归集期内作业总成本/归集期内总作业次数
某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作业次数

  

精确度最差,但其执行成本最低

  

持续动因

  

指执行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标准,即:
分配率(单位作业成本)=归集期内作业总成本/归集期内总作业时间
某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作业时间

  

精确度和执行成本居中

  

强度动因

  

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将作业执行中实际耗用的全部资源单独归集,并将该项单独归集的作业成本直接计入某一特定的产品。适用于某一特殊订单或某种新产品试制

  

精确度最高,执行成本最高

  

  >>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

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消除转化或降低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值价值。增值作业是指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否则就是非增值作业,如废品清理作业、次品处理作业、返工作业等。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和应用条件

优 点

  

(1)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成本和产品线成本信息,提高了经营决策质量;
(2)有助于从成本动因上改善成本控制,
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效率
(3)为实施价值链分析和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局限性

  

(1)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
(2)
作业成本法不符合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
(3)
确定成本动因比较困难
(4)不利于管理控制

  

适用条件

  

(1)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2)产品多样性程度高;
(3)面临着的竞争激烈;
(4)规模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