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案例19】甲公司(卖方兼承租人)以货币资金40 000 000元的价格向乙公司(买方兼出租人)出售一栋建筑物,交易前该建筑物的账面原值是24 000 000元,累计折旧是
4 000 000元。与此同时,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合同,取得了该建筑物18年的使用权(全部剩余使用年限为40年),年租金为2 400 000元,于每年年末支付。根据交易的条款和条件,甲公司转让建筑物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中关于销售成立的条件。假设不考虑初始直接费用和各项税费的影响。该建筑物在销售当日的公允价值为36 000 000元。
【解析一】由于该建筑物的销售对价并非公允价值,甲公司和乙公司分别进行了调整,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销售收益和租赁应收款。超额售价4 000 000元(40 000 000-36 000 000)作为乙公司向甲公司提供的额外融资进行确认。
【解析二】相关指标的计算:
①甲、乙公司均确定租赁内含年利率为4.5%。
②年付款额现值为29183 980元
[年付款额2 400000×(P/A,4.5%,18)];
③年付款额现值中,4000 000元与额外融资相关,
25 183 980元与租赁相关;
④额外融资年付款额=4000 000/29 183 980×2 400 000=328 948(元);
⑤租赁相关年付款额=2400 000-328 948=2 071 052(元)。
⑥售后租回所形成的使用权资产=建筑物的账面价值(24 000 000-4 000 000)×(18年使用权资产的租赁付款额现值25183 980/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36 000 000)=13991 100(元);
【解析三】出售该建筑物的全部利得=36 000 000-20 000 000=16 000 000(元),
其中:
①与该建筑物使用权相关利得=16 000 000×(25 183 980 /36 000 000)=11 192 880(元);
②与转让至乙公司的权利相关的利得=16 000 000-11 192 880 =4 807 120(元)。
【解析四】会计分录:
(1)与额外融资相关
借:银行存款 4 000 000
贷:长期应付款 4 000 000
借:使用权资产 2518.398
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1209.4 956
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 3727.8 936 (207.1052*18)
(2)与租赁相关
借:银行存款 36 000 000(资产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
使用权资产 13 991 100(分拆至租赁本身的建筑物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4 000 000
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12 094956(与租赁相关的年付款额总额37 278 936-与租赁相关的年付额折现25 183 980)
贷:固定资产 24 000 000
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 37278 936(租赁相关的年付款额2 071 052×18期)
资产处置损益 4 807 120 (分拆至转让给乙公司权利相关的利得)
【解析五】第一年年末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 328 948 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2 071 052 贷:银行存款 2 400 000 | 分录合并,即为: 借: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 2 071 052 长期应付款 148 948 利息费用 1 313 279 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1 133 279 银行存款 2 400 000 |
借:利息费用 (4 000 000 ×4.5%)180 000 贷:长期应付款 180 000 | |
借:利息费用 (25 183 980×4.5%)1 133 279 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1 133 279 |
【解析六】综合考虑租期占该建筑物剩余使用年限的比例等因素,乙公司将该建筑物的租赁分类为经营租赁。
(1)在租赁期开始日,乙公司对该交易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建筑物 36 000 000
长期应收款 4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40 000 000
(2)第一年末的利息收入:
借:银行存款 2 400 000
贷:租赁收入 2 071 052
利息收入 180 000
长期应收款 148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