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三、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一)种类
1.重大误解
解释:对于动机的错误认识一般不成立重大误解。
2.显失公平
举例:某古董收购商下乡以极不合理的价格收购古董的行为就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3.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4.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不考虑是否损害国家利益)。
提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VS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行为 | 可变更、可撤销行为 |
自始无效 当然无效 绝对无效 | 相对无效,被撤销前已生效 |
司法或仲裁机构主动干预 | 法院被动干预 |
法律否定自始无效 | 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 |
无期限限制 | 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 |
(二)撤销权
1.撤销权的行使必须通过“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确定才能够发生效力。
2.在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情况下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撤销权。
3.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属于除斥期间(不变期间)。
【解释】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同被撤销后,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提示:如果被撤销的是合同,“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习题演练
【试题·单选题】(2015年考生回忆)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始无效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亦称“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C.自撤销事由发生之日起1年内当事人未撤销的,撤销权消灭 D.法官审理案件时发现民事行为具有可撤销事由的,可依职权撤销 |
|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特征。选项B:可撤销民事行为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民事行为。选项C:根据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选项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应当由撤销权人申请撤销,法院不主动干预。 |
【试题·单选题】(2012年)下列情形中,属于有效法律行为的是( )。 A.限制行为能力人甲临终立下遗嘱:“我死后,我的全部财产归大姐。” B.甲、乙双方约定,若乙将与甲有宿怨的丙殴伤,甲愿付乙酬金5000元 C.甲因妻子病重,急需医药费,遂向乙筹款。乙提出,可按市场价买下甲的祖传清代青花瓷瓶,甲应允 D.甲要求乙为其债务提供担保,乙拒绝。甲向乙出示了自己掌握的乙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证据,并以检举相要挟。乙被迫为甲出具了担保函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有效法律行为。选项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选项B:一切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相抵触的、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均属无效;选项C: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须严重损害了处于危难境地的当事人的利益。在本题中,乙以“市场价”买下该青花瓷瓶,并未损害乙的利益;选项D: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有效民事行为的有( )。 A.甲因故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地,遂向乙借款,乙拒绝借款,但表示愿意按市场价购买甲的祖传珍宝一件,甲无奈只得同意 B.王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其患病期间模仿某电视剧情节写下遗嘱 C.刘某与其外甥小周约定,如果小周考上重点小学,则赠与其2万元 D.某照相机实际价格为7998元,营业员赵某误看为1998元并售出 |
|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民事行为的效力。(1)选项A:乙以“市场价”购入,并未损害甲的利益,不构成乘人之危,该行为有效;(2)选项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3)选项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益”的行为,直接有效;(4)选项D:属于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 |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 )。 A.甲立下遗嘱,误将乙的字画分配给继承人 B.甲装修房屋,误以为乙的地砖为自家所有,并予以使用 C.甲入住乙宾馆,误以为乙宾馆提供的茶叶是无偿的,并予以使用 D.甲要购买电动车,误以为精神病人乙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与之签订买卖合同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并非任何“误”都属于民法上的“误解”。根据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知,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首先应当注意,重大误解适用于法律行为而非事实行为,B选项中甲的行为系事实行为,构成添附,不应选。其次,误解不适用于无权处分行为,A选项中,甲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不应选。再次,“误解”的内容不包括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认识,为了保护行为能力欠缺者的利益,D选项中的行为会被认定为无效或者效力待定,不应选。C选项中,甲的“误解”系对法律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构成误解,C应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