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被退市而出名。

2014127日创业板上市,到2015714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仅仅经历了一年半时间,应该算是上市公司中最短命的了吧?

关于欣泰欺诈的过程,证监会的调查报告已经揭露的很清楚,网上转载转发的也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虚构回款、减少应收并因此少计提坏账准备。具体的做法是:

1)、从第三方借款,以银行汇票方式支付给客户,客户背书给欣泰,报告期后再将汇票原路退回;

2)、从第三方借款,出纳在银行从借款人账户提取现金后以客户名义存入欣泰账户,报告期后再反向操作;

3)、伪造银行进账单,利用与银行关系非常熟悉、密切,加盖银行印章。

造假过程不复杂,但还是有一定设计思路。如果不是证监会调查组“进公司、跑银行、访客户”,仅从欣泰披露的财报上根本不可能分析得出来。这就是在被证监会调查之前,虽然有媒体质疑过该公司的财报,但都没能质疑到这个根本点上。

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证监会是如何盯上的欣泰?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家刚刚上市的公司?

深入思考,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才能对自己更有所启发!

从官方报道及公司公告来看,2015612日,证监会辽宁监管局向欣泰下发了整改决定书。整改内容虽然是各种瑕疵小问题,与后面的欺诈上市严重后果相比是天上地下,但也许就是在这次现场检查中他们发现了造假疑点。因此一个月后,中国证监会直接立案,并责成深圳证监局与辽宁证监局一起调查,由此揭开了欣泰造假的面纱。

其实只要现场看看账务和凭证,这些造假就会水落石出。

为什么呢?

从其报表披露来看,该公司主要的客户为国家电网、电力集团、中国石油等央企的下属公司。这些公司实力雄厚,管理严谨,根本不可能通过现金方式支付货款,更何况还是到异地客户的银行缴存现金。所以第二种的现金缴存单立刻就会露出马脚。

再来说说第一种银行汇票支付方式。

银行汇票不具有任何融资功能,纸质签发,操作相对复杂,安全性也比较低,在九十年代应用比较多。自从电汇、网银发展起来以后,这种结算方式已很少使用。但欣泰却大量地存在这种与时代不符的落后结算方式,也容易引起检查人员的警觉。

第三种属于舞弊造假,不亲自到银行核实确实难以发现。但是过了报告期,所有这些虚构的回款都会被退回,必然造成账面大量的冲账记录,等于是直接地印证了报告期冲销对应的回款为虚假!

白纸黑字,简洁明了!

好了,既然这种造假在现场检查时这么容易被发现,欣泰为什么还敢于如此“无所畏惧”呢?

思考了很久,我认为,是过往的“经验”给了他们自信!

什么“经验”?

很简单,现场谁会来查?

第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这个是自己花钱请的,可以摆得平。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摆平了,而且只花了30万审计费。

第二是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以经验来看,这些部门应该都是公司的“好朋友”,用不着担心。

第三是证监部门。证监部门更多地是看报表,没有异常不会频繁到公司实地检查。即使来了,也许暴露点小问题就可以通过,就如辽宁证监局发出的整改通知书内容一样。

所以,只要财务报表看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至于账册和凭证,不用担心。而且,这只是美化了一点银行流水,又不是虚构收入业绩,有什么关系呢?

从操作手法的简单、粗暴、落伍和公司参与人员的广度上,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多年来应该积累了大量这样的“经验”,而且从来没有被质疑过。公司发展一直蒸蒸日上,直至成为第一批创业板的宠儿。

这种顺利,也更增加了企业管理者对这些“经验”的自信,甚至连创新一点的造假手段都懒得去想。以至于习惯成自然,即使在被证监会调查期间且已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下,两家已工商注销的应收款客户都能盖出“相符”的询证函来!

因为以前都是这样做成的,经验!

可悲!

一个小地方的上市公司,虽然有诸多不规范,但往往都习以为常,没事,搞的定!

我的地盘我做主。

没想到的是,这次栽了,而且是致命的!

所以,欣泰的老板始终都想不通,就这么点小事,怎么就能把自己给栽死了。按照过往“经验”,这都不是个事儿啊!

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状告中国证监会,希望能把这点“小事”摆平。

可惜,最终他也未能如愿。

他说,公司退市,他会身背6亿多债务,只能破产了。

希望破产之后的他能认真地想个明白。

公司发展壮大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能与时俱进,改善原有的不合法或不规范,不要把那些没被惩治的过往经历当成“宝贵经验”。企业小的时候在当地可以靠人脉保护,发展大了就要靠法律和规则保障自己,否则,即使上去了终归也会被拉下来!

据说,虚构回款是欣泰的财务总监给老板建议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而他却选择了最蠢的一个,也许他也是对自己的“经验”很自信吧?

最后的结果是,证监会调查结论出来以前,他套现跑了,老板却要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