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月,那些阳春的日子!

3月的最后一天,赶在清明节前回乡下祭祖上坟,站在家乡的小河边,看着那清澈的河水顺流而下,听着河水欢快地流淌,不觉念及沈从文写给三三(其妻张兆和)的那篇《历史是一条河》。立刻,无限感慨涌上心来……

坟地旁绿树成荫,成群的喜鹊在林间穿梭,非身临其境难以感受其间流趟的欢乐,这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改善,看似受益的是树木,是鸟群,最终受益最大的还是人类自己。

当满眼金黄的油菜花映入眼帘,你怎么能不被无边光影的胜景所感染所鼓舞呢?草木萌动,大地回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至此胜境,此乐何及!

整个三月,为了“粮食和蔬菜”,我不得参照儒家的理命,向阳而生,离俗世更近。感谢曾经的兄弟及时为我寄来多本经典书籍,使我在尘世的污垢中有机会偶尔探出头来,吐故纳新,力争接近一下灵魂,有无相生,离天堂不远。

这已是我第二次读余华的《活着》,在同样的文字中我听到了不同于此前听到的声音。的确,过于信赖电影的直观,将不断减少我们阅读小说所获得的乐趣。而最真实的情况是电影的感观刺激并不能完全替代阅读的愉悦。

这本《青鸟》的写作手法令我叹为观止,象征意义的手法较《白杨礼赞》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作者能获诺奖。

大概是在3月初,我几乎是一囗气读完《月亮和六个便士》,对幸福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这三本书写作手法尽管千差万别,但她们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相差无几。生生不易之谓道!即使我们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候想想很是忧伤,有时候想想又很是幸福”,历史是一条河,人生也是。

苏格拉底说:世间最珍贵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天地有时饶一掷,江山无主任平分。红尘俗世,越过山丘,依然还会是山丘,登高望远,足以令心情开阔起来,随之而来的忧伤却也无法避免。

可惜了父母的辛勤劳作。那些茂盛的豌豆苗连同美丽的豌豆花,以及刚刚生长出来的许多柔嫩的豌豆荚,正渐次沉入慢慢升高的水面之中,好在渐次升高的水面尚未完全淹没所有的豌豆苗,好在这些豌豆苗并不是我们家生活的必须品,她们只不过是寄托着我们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部分向往。豌豆苗、花、荚的虽已部分沉没,但她们此前带给我们一家的快乐却不会有丝毫减少,毕竟,发生的已经发生了。

她们发芽、生长、开花,我们栽种、浇水、除草、祈盼、感恩,我们一起拼命地生长……

曾经,3岁的儿子用小手指着那束不同于其他白色花瓣的紫色的豌豆花,不无惊诧的叫喊着我:“爸爸,爸爸,快看!快看……”真希望他一生都能保持到这种对大自然的好奇。

我一直坚信:自然中蕴藏着许多神秘的力量和神秘的法则,这种力量和法则可以指引我们更加容易抵达幸福的圣地,接近**美的秘境。

在我的认知中,幸福有两种常态。表现在时间上:一者歌未尽东方白;一者一寸光阴一寸金。表现在空间上:一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者万物共生共荣。

人生本来就是从神秘中来,然后到神秘中,沿途是无常大于风景,还是风景多于无常,这既依赖于我们各自的修行,也有可能依赖于我们各自的顿悟,时时勤拂拭也罢,本来无一物也罢,最终我们都将成为一名过客,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或许,在来年的春天,当水面下降之后,这里将开出更多更美的豌豆花。

也或许,若干万年后,家门前的这囗池塘将会是高山是大河,甚或是冰川是***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们一家已经经历的这段史实,旧时垅前豌豆花,开在寻常百姓家。

花开嫣然,春天里,老父、幼子与我曾在此处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