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有话说】拆解学习过程,科学安排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看过很多讲解学习方法的文章。譬如:“番茄工作法”、“清单学习法”、“任务列表学习法”等等,乍一看感觉都很适用与自己,但效果嘛,只能说是引人而已。毕竟,就算我们知道再多的方法,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法的原理,以及适用的条件,还是没有办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它中间包含五个环节,分别为:1、预习,2、上课听讲,3、记笔记。4、自习,5、回想。

  今天,我们就从这5个角度,分步骤来讲解,分别说说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到底怎么样来安排相应的学习方法,能使得我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一、预习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预习。

  很多学员不喜欢预习,总觉得会浪费时间,也难以坚持,毕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去弄懂一个晦涩的知识是在是太费劲了。

  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能搞清楚“预习”与“学习”的区别。预习不是学习,更不是自学,我们不需要完全掌握知识。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熟悉重点”,是为了让后面的正式学习更好,更有效率的一种措施。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预习上面,通常来说一个科目分配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很充裕了,甚至在我们擅长的学科,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进行预习。

  拿会计实务这门课来说,我们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大量的会计实务工作,在学习这么课程之前,我们可能看一遍目录就足以充分了解课程内容以及学习上不懂的难点。

  一般来讲,在当天进行完所有的内容学习后,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完成第二天所有科目的预习就足够了,如果时间有限,在听课之前看一眼课程大纲也是可以的。快速审阅中,遇到难以理解的段落,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提醒自己这里需要留心。

  “知道哪里不懂,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要认证听。”

  这样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上课听讲

  通常,一节课时的安排在40分钟左右。想要在长时间里持续保持高度专注是非常难的,谁都难免走神。

  这时,预习的成功就派上用场了,我们提前了解整体课程内容,其中大部分时间的学习内容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仔细听,因为这些内容我们掌握起来并无难度。但当老师讲到“这里我不懂”的部分时,我们就要迅速收回缥缈的思绪认真听讲。

  如此一来,一节课的专注度保持市场,我们就会压缩在10~15分钟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们便可以掌握大部分重点。在这样长度的时间中保持专注,我想大部分学员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三、记笔记

  记笔记是个比较玄学的东西。记了很多笔记,但分数还是不高;不记笔记,感觉一堂课学完也什么都没有学。怎么破?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大脑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存储和提取的交替。

  我们背诵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把内容存储在大脑里,以及不断的回忆、提取过程。

  如果在记笔记过程中,我们大脑并没有进行运作,进行思维,只是机械的将老师教案上的内容抄写在笔记本上,那这种记笔记的方式就是无效的。写多少,记多少页,都对成绩的提高毫无帮助。但是,如果我们听完一句不马上就去记笔记,而是先回味、理解,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以及重点,通过短暂的回忆来整理、书写笔记,这样在书写笔记中,我们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印在大脑之中了。

  这里,我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思维导图笔记法,以及康纳尔笔记法。当然,不同的记笔记方法是为了更适用实际学习环境,所有的笔记法都是记忆的辅助工具,我们大可以在听课中直接记在书的空白处,要知道“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理解你写的话,让大脑对“这句话”有个回忆、提取的过程。

  四、自习

  1、场所选择(环境选择)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做题的时候,一道似曾相识的题出现在眼前。我们回忆解答的过程,会先想起那是一个夏天,空调开着,丝丝凉意在吹拂着你的秀发,电脑上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解答过程……以及越来越清晰,板书也愈发的真切,突然灵光一现,匆匆的写下了解题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套记忆系统,一个叫做显意识记忆,还有一个叫做潜意识记忆。

  举个例子,在儿时背诵课文的过程中,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黑板旁边滴滴答答走着的钟表、教室里桌子的位置……这些环境内容也被录制进了大脑中,只是你没有意识到。

  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换不同的“记忆姿势”。

  比如,换一个不同的房间,拿上你的电脑到外面去,到咖啡店去,从自习室搬到图书馆。

  当然也可以换一个不同的时段,很多人习惯早上学记忆为主的科目,晚上学逻辑为主的科目,那就将早上、晚上学的科目进行互换,打破习惯。

  学习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内容却越能记得清晰、长久。

  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2、拉开学习间隔

  打散学习时间,把一长段时间分成好几段,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打算用2小时来学审计,那与你一口气连学2小时相比,今天学1小时、明天再学1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忘掉了一些知识,而时间跨度越大,忘记的内容越多。

  但也正式因为遗忘,才能发现漏洞,我们只需要花时间来巩固即可。

  刚刚学的一个知识点必要立即复习,那样做几乎是没效果的,我们要在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再进行复习,这个时候才是有用的!

  把时间分段,强迫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进一步加深记忆。

  当然,这个“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这里给出一张心理学实验得到的表格。“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当然,学习不要偷懒,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时间别拖得太久哟!还回去就不好啦!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学科,只有经过遗忘才能记得更深刻。我们的记忆就像肌肉增长一样,先“损耗”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强壮。

  关于遗忘曲线,大家可以阅读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也有相关的记忆学习曲线exl,可以更好的帮助各位安排学习周期,进行时间分段。具体可阅读>>【大神有话说】剖析[记忆的规律]以及[增强记忆力]的四种方法(附赠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

  3、先考试后学习

  为什么明明认真复习,还是会考砸?为什么题看着眼熟,就是不会做?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力错觉——熟练度错觉。

  学习的时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并不是真正已掌握内容,就是那句话——然并卵。而这种熟练度错觉,会在我们大脑中潜意识自动形成,一定要要小心这些熟练度错觉!

  譬如:笔划线重点、抄笔记、反复听课件、刚刚看完就立即做题。这些“不过脑子”的学习,都是形成熟练度错卷最常见的行为。它们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让大脑动起来!比如在【记笔记】那个部分写到的,我们要用心想一想重点是什么然后记下来,而不是无脑抄。

  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放一放,然后用心去回想刚刚的内容。如果此时能够回想出刚刚的那个诗句,那下次大概率还能想出来。

  直接去看书,是离不开书的!

  咱们说的的这个“考试”,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把已经记住的内容再表达出来。合上书背诵、不看课后答案完整地进行一次演算,这些都属于不同形式的“考试”。

  如果能在学习之前来一次预考就更好了。可以拿往年试卷和课后习题来练练手。这个时候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学过这些内容,只能靠猜测完成,大脑运作起来会格外费劲。也正因为此,“熟练度错觉”会被消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你只看到了正确答案,自然不会被干扰项弄混;但是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干扰项就会让你犯迷糊了。

  预考能让我们看到接下来要学的内容,会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学,相当于“剧透”了重点。这样当你学到重要内容的时候,就会格外留心。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非常有利于自测的方法——费曼技巧。

  你去百度费曼技巧会发现很多高大上的解释,这里只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把你学到的内容将给别人听”。

  把所有似乎“只可意会”的内容都讲出来,这个过程你自己的知识脉络会越来越清晰。教科书上大段的术语很难记忆,费曼技巧会帮助你“用自己的话记下来”。

  4、交替学习

  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在章节课后习题出现的时候,你是会做的;但放在综合卷里之后,你就不会做了(对,说的就是综合性考试)。你明明是会那个知识点的,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该用哪种办法解决。

  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比如分解方程、练习某一个调号的音阶等等,会让你感到实实在在的、明显的提高;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些专一练习却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而混合练习则能深化你对每一门学科的掌握。

  我们前面讲到的换环境、打散学习时间都属于交替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在学习的间隔中穿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学45min数学,然后站起来接杯水、吃点水果休息15min,接下来学习英语而不是继续看数学。

  通常来说的学习安排就像上学的时候,晚饭后通常先弹1小时钢琴,然后才开始写作业。

  交替学习会损失一些学习的专注度,也会导致我们学过之后忘掉一些内容。但是,我们前面说了,“只有忘记才能更好地记住”,交替学习就是让自己直面这些困难——换个环境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场所,去咖啡厅去公园里去图书馆,直到记忆不再依赖环境;换个时间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时间,把早上学的科目移到下午移到晚上,直到记忆不再依赖固定时间段。

  除此之外,你在自己设计交替练习方案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还要记得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这样当你真正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刻意练习

  为什么做了很多题,成绩还在原地踏步?原因可能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说白了就是你的时间都花在无用功上了。题海战术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会用很长时间来做已经会做的题目,而对于没有充分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却练习不足。

  为了解决这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一种超棒的方法,叫做“刻意练习”。用人话来说就是“多花时间在薄弱环节,持续关注重难点”,具体方法如下:

  ① 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在彻底得到答案之前,千万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过任何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
  ②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③ 休息一下。给发散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消化这个问题。
  ④ 睡眠。在睡觉前,把这个问题再过一遍。
  ⑤ 再来一次。第二天尽快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题。你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这个持续关注难点的做法,叫做“刻意练习”,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⑥ 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接着道题,重复1~5步。
  ⑦ “主动”复习。

  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要专注于学习解题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并提高对这部分的解题速度。

  6、睡眠

  怎么睡才能帮助学习,这是有学问的。

  人的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

  如果你要迎接一项需要发挥记忆能力的考试,比如政治、英语、历史之类的文科考试,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时的时间上床休息,以充分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材料。

  如果你要应付的是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判断能力的考试,比如数学、理综等,早上最好能睡个懒觉。

  如果你有一场音乐表演、体育竞赛的话,那你也许应该晚点睡,早上也晚点起。

  困得睁不开眼了还在挑灯夜战?放下书,快上床睡觉吧!

  五、回想

  其实严格地来说,“回想”并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是贯穿了几乎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它实在太重要了,于是就把它单独拎出来再捋一下。

  用到“回想”加深记忆的地方有:
  听课时:回想预习的时候哪些环节困住了自己,老师讲到这部分知识时要多加留意;
  记笔记时:大脑中复述老师刚刚讲过的那句话,从其中挑出重点写在笔记本上;
  自习时:如果你想背一篇课文,花30%的时间来读,剩下70%的时间回想刚刚读过的内容;
  入睡前:快速回想白天学过的知识;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回想”。

  回想的过程就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更久远、更牢固。当你发现有个知识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说明你该去复习它啦~

  总结:
  1. 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会受情绪、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要只顾着埋头学习熬夜刷题,心情和睡眠也很重要哦~
  2. 开始学习之前要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并且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
  3. 预习的时候不必太纠结,知道哪里不懂,上课的时候注意听就好;
  4. 上课听讲要重点关注预习时不会的内容;
  5. 用什么笔记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理解一句话,然后记录下其中的重点这个过程;
  6. 学习的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
  7. 打散你的学习时间,不要一次性学太久;学完以后记得及时复习;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几个科目穿插进行;
  8. 先考试后学习能让你学的更好,把你学到的内容讲述给身边的人听;
  9. 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练习;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练习;
  10. 题海战术会让你把时间浪费在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上。别这样,多花时间在自己的薄弱环节,持续关注重难点;
  11. 好好睡觉,才能记得更牢固;
  12. 3分时间用来“写”和“读”,7分时间用来回想。

豹大神编辑整理
权声明:如有引用和转载他人文章,则必定会在文章中清晰的标明原文的作者和来源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QQ:1335634868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