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它认为,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有序集合体,也就是一个作业链。在这个作业链上,存在着“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的联结关系,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活动,就有一定的资源被消耗,同时通过一定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如此逐一进行,直至最终形成产品。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活动。成本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即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再将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成本,依据作业活动的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上去。


作业成本法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成本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正确理解作业成本计算法,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作业按其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单位作业、批次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单位作业是指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如加工零件、对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批次作业是指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作业活动。产品作业是指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支持作业是指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单位作业、批次作业、产品作业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根据资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按照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但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品数量没有直接关系。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是沟通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的中介。如:材料搬运作业的衡量标准是搬运的零件数量,生产调度作业的衡量标准是生产订单数量,加工作业的衡量标准是直接人工工时,自动化设备作业的衡量标准是机器作业小时数等。

4.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换言之,按照统一的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结在一起,便形成了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有助于企业更明晰地分析一组相关的作业,以便进行作业管理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和责任中心的设计与考核。